貝登堡童軍教育觀之品性首位

添加時間:2018-11-25      瀏覽量:0

臺灣有學者認為,軍作為20世紀的兒童教育,「時當新教育勃興之際,童軍教育,乃由實驗主義教育、民主主義教育、自由主義教育、生活教育等思想,所孕育的一種新教育活動內容」。以上論述表明,童軍教育屬於「新教育」的範疇,它是多種教育思想的結晶,如前所述,童軍教育的思想由於來源廣泛,加之貝登堡的創造,因而形成了貝登堡童軍獨特的教育觀,即使時至今日,也仍然不失教育與借鑒意義。 品性首位 貝登堡認為,教育當局與童軍教育的目的都在於培養健康、幸福的公民,但前者卻致力於智力的發展,而童軍教育卻著力於「品性」的培養。由此可見,童軍教育極為重視「品性」的塑造。據此,貝登堡指出,就其重要性而言,培育好公民就必須在青少年中開展「品性」與「學識」的教育;「學識」是在學校裏教的,而「品性」則應根據青少年的環境,在校外努力加以發展。以上論述說明,在「好公民」的培養中,「品性」總應先於「學識」。 然而,在童軍教育產生之前,英國一直秉承的是「讀、寫、算」優先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兩次工業革命給英國社會所帶來的巨變,使得這種教育思想與理念遠遠落後於時代的要求,社會的發展急需對英國的學校教育內容做出改革,雖然圍繞課程內容的設置,增設了一些社會所需的實用性科目,社會上也成立了各種青少年組織,紛紛采取應對之策來加以彌補,但仍不能解決學校時空以外的青少年教育這一永恒「漏洞」——「品性教育」的缺失。正是在這種面臨社會急需教育做歷史性變革的背景下,童軍教育應運而生。因此,貝登堡認為,「品性」首位,不僅是童軍教育的主張,而且適用於整個學校教育。 貝登堡認為,一個民族的成功,能依靠的武裝方面的力量是有限的,而應主要以其國民的「品性」為根基;對個人而言,人生的成功「品性」比「知識」更為重要。由此看來,無論是對於國家和民族,還是對於個人而言,「品性」雖是一種「軟實力」但卻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貝登堡還認為「品性」相對「讀、寫、算」的知識和技能來說,無論是對於個人和民族都具有第一位的價值,個人無品性是種悲哀,民族無品性十分危險。因此,他主張,教育最有價值的東西並不來源於學校,教育評價應著重從考試勝出的「讀、寫、算」標準,轉向盡可能發展兒童生命中虔敬、榮譽感、自律、公無私、自立、智慧等「好公民」應具有的這些品性方面來。但事實上,英國長期「讀、寫、算」教育的結果,不僅造成了「品性」教育的「缺失」,還導致了教育評價標準的扭曲。現行英國教育所確定的「知識、健康、品性」程序,是將「書本學習」置於「品性養成」之上,這與公民教育培養是背道而馳的,為了鑄就「好公民」的資格,教育應該按照「品性、健康、知識」的順序來進行人才的培養。可見,在貝登堡看來,「品性」在教育中應居於首要位置。 正因為如此看重「品性」在青少年教育中的地位與作用,所以,貝登堡才主張,童軍教練員的首要職責是引導青少年發現和發展他們的優良「品性」。在貝登堡看來,任何一位青少年,即使他品性較為糟糕,其中也有百分之五的可取之處,童軍教練員最重要的事就是要鼓勵每一位兒童去全面認識自己,並牢牢把握住這些可取之處,而排除不好的方面,然後通過設計的各種教育活動,將其發展到百分之八十甚至百分之九十的程度。正因為如此,貝登堡才將「品性」作為童軍教育的首要內容。貝登堡列出了包括虔敬、榮譽感、自律、大公無私、自立、智慧、生活的享受、體能等九個方面的「品性」要素,以及他們的品行,並確立起與童軍誓詞及規律相對應的關系,最後還給出了通過哪些童軍教育途徑來培養它們。 貝登堡將「品性」要素及品質與童軍規律、童軍教育途徑相對應,表明童軍教育不是機械地記住童軍規律就可過關,也不是學完一系列課程就可以升為高一級童軍,或獲得一枚徽章了事,童軍教育的真諦在於「品性」的養成。由表3-1還可看出,作為培養「好公民」的重要步驟,「品性」被置於首要的地位,其要素、遵循準則、實踐渠道均得到細化,具有很強的操作性。其中,貝登堡在對「生活的享受」的論述中指出,應使兒童從造物主的種種奇跡中認識到他的偉大所在,從而使其內在的「良知」與外在的「感知」相聯系起來,如兩者均獲得滿足,那麽就能使兒童獲得真正的「幸福」。他還指出,「如果要使我們的兒童獲得幸福的生活,除了要讓他們能夠領略到『大自然』美之所在外,還必須引導他們對左右鄰舍實行善舉才是」。因此,「幸福」的獲得與訓練更多地被包含在「叢林偵探」與「服務他人」之中。 由此可見,在童軍教育中,貝登堡不僅十分強調「品性」居於首要地位,完全遵循「品性一體魄—技能一服務」的遞進順序,而且「品性」的培養還貫穿於其他教育內容之中,有點類似於「德育為先」的意味。例如,貝登堡認為,健康的身體和強健的體魄對於一個人成就一番事業,以及對於生活的享受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兒童習得一種最基本的生理衛生上的簡單實用知識與習慣是童軍教育僅次於「品性」培養的另一項重要內容,但他同時強調,「體育教育」( Physical edu-cation)與「體育訓練」( Physical train-ng)並非同一件事情。有組織的遊戲、體操、戶外活動雖然都是行之有效的健康與強身的「體育訓練」方法,但「體育教育」除了註重身體健康的教育外,還應與兒童個人的心靈和精神的訓練相結合起來,尤其是要註意兒童的責任感、團隊合作精神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