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軍教育的政策(二)

添加時間:2018-11-25      瀏覽量:0

第二,軍教育主張「非教派化」的宗教政策。

 

貝登堡認為,世界觀的發展天然始於對上帝的尊敬,也就是日常所說的「虔敬」;作為上帝的仆人,敬畏上帝、尊崇鄰裏和自尊是不同形式宗教的基礎。這說明,在貝登堡看來,世界觀與宗教觀密切相關,因此,註重「品性」培養的童軍教育也就免不了要涉對待宗教的態度,尤其是對「上帝」敬畏之情的表達。童軍教育要做的就是幫助兒童培養對上帝的敬畏之情。然而由於崇敬上帝的表達方式隨著教派和宗派的不同而變化,所以,原則上來講,兒童屬於哪種教派和宗派主要由其父母意願而定,他們才是決定此事的當事人;而教練員的職責就是無論面對何種教派的兒童,都應尊重他們的意願,並幫助他們培養這種敬畏之情。由此可見,由於兒童來自於不同教派的家庭,事實上他們接受何種宗教主要取決於父母的態度,因此,童軍教育只能著力於不同教派的基礎,采取求同存異的態度。

 

註重童軍宗教教育,不能停留在口頭上,必須轉化為實實在在的教育方式。早在1909年,倫敦英國童軍教練員會就著重討論了「宗教問題」。貝登堡在會上發言說:「在寫《童子偵探》一書時,首要考慮的是宗教問題,但這並不是說一個人為了成為童軍,就放棄自己的宗教信仰,童軍教育要做的就是,將實踐性的宗教信仰引進兒童的日常生活,而不是掛在口頭上。」由此可見,童軍教育不但不排斥宗教,相反還非常重視宗教教育。貝登堡主張用實踐性的方式將對童軍的宗教信仰教育融入他們的日常生活中,並形成一種經常性的踐行活動,而不只是誇誇其談,這才是童軍教育最為重要的事。具體而言,教練員的個人榜樣、自然研究、行善、傳教服務、組建羅浮童軍都是切實可行的一些方式。因為在貝登堡看來,只有信仰上帝和服從上帝的規律,一個人才能更好向善,所以,每一名童軍應該有一種宗教信仰,而宗教信仰是一件非常簡單的事:第一是愛並服務上帝,第二是愛並服務鄰裏。可見,貝登堡主張,童軍與宗教信仰應有天然的聯系,而宗教信仰就是「愛與服務」。同時,貝登堡認為,灌輸宗教知識是任何一個兒童組織的成功之道,但水乳不融或神秘悲傷的方式,均不能將宗教教義傳給兒童。這說明,與其他具有很大影響的青少年組織一樣,童軍教育非常強調宗教知識與思想的教育,但問題的關鍵不在於要不要進行宗教教育而是開展宗教教育的方式。貝登堡明確反對說教的方式,而主張兒童通過對「大自然」的接觸和研究,去感受「上帝」意誌的存在。對此, Warren深表贊同,他認為,這種強調在戶外通過對大自然的研究和接觸,感知到上帝的偉大,帶有明顯的宗教性。

開展童軍宗教教育的理想狀態就是,每一個童軍團完全屬於某一教會或教派,然而,大多數童軍團是由來自不同信仰的派系所組成,因此,「非教派化」才是童軍教育恰當的宗教政策。既然開展宗教教育與否不是童軍與其他青少年的區別所在,因此在具體宗教教育中,貝登堡主張,童軍教育不幹涉兒童已經接受的宗教教義,對秉持不同宗派的兒童,主要任務是讓他們每天踐行行俠仗義和扶助他人的精神。這說明,面對不同宗派的童軍,雖然存在他們宗教教義理解方面的分歧,但他們「盡責於上帝」的誓言卻是共同的,如何將他們對上帝和鄰裏的「愛」轉化為為他人和社會的服務行為,而非僅僅是去踐行某一教派的主張,這才是貝登堡童軍教育的主要任務。因此,「日行一善」成了聯結不同教派童軍間的紐帶,以及他們共同遵從的行為準則。為了表明童軍教育秉承的這種「超宗教派別」的立場,貝登堡召開了由基督教所有不同教派負責人參加的會議,會議一致申明,童軍教育自始至終遵從如下宗教政策:希望每名童軍屬於某一宗教派別,並參加相應教派的服務活動;在由某一特定宗派所組成的童子團裏,童軍教練員在與隨團牧師商討後,最好考慮按照相應的宗教儀軌對他們進行教化;在不同宗教教派所組成的童子團裏,應鼓勵童軍按照他們各自的宗教教義開展服務工作,而在露營時,任何形式的日常禱告,都應遵循完全自願的原則。以上申明表明,盡可能對每一位兒童開展宗教教育是童軍教育的一貫主張,因此童軍可以分屬不同教派,無論是同一教派的童軍團,還是在不同派別的童軍團,都應按照他們所屬教派的宗教儀式開展宗教教育,此即貝登堡所主張的童軍「超宗教派別」政策。但從結果來看,無論童軍來自於哪一教派,教練員和隨團牧師都應尊重兒童選擇不同教義的自由,並應引導他們各自踐行本派的宗教教義,最終皈依在「上帝」的懷抱,即「敬畏上帝」,才是童軍教育的價值取向和教練員的職責所在。所以,「超宗教教派」並非是超越基督教與其他宗教教派之間的界限,而是要在「上帝」的指引下,超越基督教內部不同教派的門戶之見。

 

1924年,世界童軍大會在哥本哈根召開,大會通過重要決議:將「童軍皆兄弟」——不分種族、宗教、階級—作為童軍教育不可更改的基礎。從而,這進一步深化了童軍教育的「非教派化」主張。由此可見,童軍教育「非教派化」的主張,雖然仍強調要遵從「盡職於上帝」的誓詞,但它已經超越了基督教內部各派的狹隘範疇,而作為童軍教育處理世界各宗教之間的準則。「非教派化」的宗教政策,不僅掃清了童軍教育在基督教各派之間傳播的障礙,而且還在基督教與非基督教之間建立起了有效的聯結紐帶,從而促進了童軍教育在全世界的發展。

第三,「非黨派化」是童軍教育的政治政策。

 

貝登堡在闡述童軍教育與軍事、宗教政策的基礎上,又提出了童軍教育與政黨關系的政策主張—「非黨派化」。因為在貝登堡看來,「政黨政治」是成幹上萬種「自私自利」形式中的一種,它使得人們以「他們自己」的眼光來看待世界,從而只看到一個存在兩面性問題的一面,導致他們與從另一方面來看同一問題的人群形成相互「憎恨」的狀態,結果有可能在「各執己見」的名義下,引發人們走向犯罪。所以,造成階級差異的原因,僅僅是囿於自身「地位」來看待問題,以及由此帶來的相互間「憎恨」所引起。這種以看待問題的不同角度為出發點,由此以形成的不同觀點和情感來作為「階級」的劃分標準,很顯然是一種非歷史和唯心的觀點,其真實目的是希望以某種觀念上的共識來消除事實存在的階級差別。貝登堡還認為,人類「天生」是同一血緣和家庭的親人,「階級界限」完全是人為製造的一種對立,所以,我們應該從已經固化的頭腦中,徹底根除「階級對立」的偏見,這是我們從「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所得的一個發人深省的教訓。由此可見,貝登堡以「天下一家親」,階級是人為製造的「偏見」,以及歷史教訓為幌子,來說明承認「階級存在」的危害性。因此,童軍教育「非黨派化」政策主張的實質,並非是否認童軍教育與政治的關系,而是通過否認「階級」和「階級鬥爭」存在的歷史事實,從而主張童軍不應參與任何政黨組織及其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