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軍教育在亞洲國家與地區的傳播

添加時間:2018-11-25      瀏覽量:0

日本軍名為「健兒」,意思是童軍訓練以養成健全的公民為目的。1910年,日本翻譯出版了《童子偵探》一書,童子團也在各地零星出現,但他們都與童軍的訓練原則與目的不相符合。1912年,貝登堡來到日本橫濱,他發現該地的童子團竟然是在一名英國商人的主導下建立起來的,對此他感到十分驚訝。同時他還發現,這些童軍組織中充斥著日本古時青年運動的武士道精神,他們將「一日童軍,一世童軍」作為童軍的格言。到了1914年,雖然東京、靜岡、京都、北海道等地紛紛建立了童軍,但他們對童軍教育的內核並沒有真正的理解。1919年,一名英國高級女童軍在日本招募成員,創始了日本女童軍。1920年1月31日,日本人雖然自己創立了女童軍,但直到1922年,真正意義上的日本童軍協會才宣告成立。

 

中國香港童軍,首先由英國人引入。1909年,童軍活動被傳到中國香港。1911年,個別英國商人和軍事人員開始組建童軍隊。1913年9月,聖約瑟學院創立了中國香港童軍第一大隊,並於第二年在英國童軍協會登記註冊。1915年7月,童軍協會香港支部成立,其主要負責童軍訓練和活動的開展,同年,中國香港舉行了童軍首次大會操。自此以後,童軍教育在中國香港逐漸發展起來。1909年,T.H.Baker上尉在印度班加羅爾創立了童軍第一團,並在倫敦童軍總部登記註冊,此為印度童軍之肇始。隨後不久,印度童軍如火如荼地發展起來,並先後在浦那、西拉姆、馬德拉斯、賈巴爾普爾、孟買等地建立了童軍組織,但這些組織只接納歐洲人和英裔印度兒童。因為童軍將印度兒童拒之門外,出於民族主義的考量,印度民族領袖決定為印度兒童提供童軍訓練,他們在安拉阿巴德建立了「 Sewa samiti」童軍協會。1911年,在賈巴爾普爾,真正意義上的印度女童軍第一中隊成立。為了統一印度各地童軍組織,印度人曾多次努力嘗試與到印度的貝登堡商討,但均以失敗告終。其主要原因是,印度的民族主義者不能認同「對國王盡義務」的童軍誓詞,以也不贊同忠於英國,他們只承認對祖國的忠誠。所以,直到印度獨立以前,其國內童軍教育自始至終處於四分五裂的狀態。

總之,到了1912年9月,貝登堡在撰寫自己到世界各地周遊視察童軍發展情況時,不僅在西印度、澳大利亞、新西蘭、南非、美國、英屬哥倫比亞、日本、中國和中國香港等地,而且還在挪威、瑞典、丹麥、荷蘭、比利時發現了童軍組織和童軍教育,他對當地人們無私奉獻自己時間和精力來推廣童軍教育的印象尤為深刻,也十分受感動和鼓舞。

 

童軍教育之所以能夠傳播開來並為許多國家接受,這與當時的時代特征和童軍教育本身的特質是密不可分的。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帝國主義的爭奪處於白熱化狀態,主要帝國主義國家除了明目張膽開展軍備競賽,結成軍事同盟外,還鼓吹以「民族主義」「愛國主義」來塑造本國國民。受其影響,處於弱勢甚至是殖民地的國家也被迫以「民族」「國家」等話語來喚醒本國國民。梁啟超認為,「國家」與「國民」是有區別的,「今日世界之競爭,國民之爭競也」,所以在他看來,中國現在必須在「開民智」的基礎上更進一步,讓「國民」覺悟起來「爭自存之心」,以發達「諸力中最強大而堅忍者」的國民力。不久之後,梁啟超又認為「新民為今日中國第一急務」。可以說,無論東方還是西方,無論強國還是弱國,「帝國主義」時代的「國民」教育與培養成了有識之士共同關註的話題。所以以「品性」訓練來培養「好公民」的童軍教育,很容易在其他國家和民族之間引起共鳴。這是身處激烈競爭時代,各國接受童軍教育的根本原因所在。至於童軍教育本身而言,其擁有學校教育所不具備的優勢和不可替代的作用,並且童軍教育的偵探、野營等活動,對兒童也充滿了吸引力;小隊製度更是符合兒童渴望合群的天然心理需求,徽章製度的激勵機製更是建立於堅實教育原則與教育心理基礎之上,滿足了兒童對榮譽的向往和追求。這是童軍教育能夠為廣大兒童所接受,並得以流傳開來的組織基礎。貝登堡所設想的「偵探」這種活動,成了各種青少年組織彼此間聯結的紐帶,而為廣大青少年組織所借鑒和采納,或者完全被童軍教育組織所吸收,用以教育引導青少年。這是童軍能超越其他青少年組織的原因所在。至於後來貝登堡提出,童軍教育是增進英國下一代間的「兄弟情誼」,以及通過「童軍兄弟」增進所有童軍國家間的「國際和平」,則進一步推動了童軍教育在英國海內外和其他國家的傳播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