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軍在美國的建立

添加時間:2018-11-26      瀏覽量:0

世界軍教育發展史上,美國是世界童軍教育傳播的重要一環,它不僅對英國童軍教育進行了繼承和發展,反過來,它還影響了英國童軍教育規律的修訂,從而成了包括中國在內許多國家和地區童軍教育的思想源泉。

 

童軍教育在傳播過程中,由於各國教育文化傳統和青少年組織發展狀況存在差異,因而逐漸沿著適合各國國情和民族特色的路線發展開來。這就是童軍教育在「國際化」的同時,又必須「本土化」的原因所在。童軍教育傳到美國並自動「美國化」,也正是由於美國國情、文化環境與英國存在差別,以民族特性迥異所致。對此,貝登堡已有所覺察,在美國訪問時,他曾產生了一個疑問:為什麽英國十分強調「童軍要善待動物」的規律,而美國卻要將其省略掉?貝登堡將這一現象歸結為美國兒童天生喜歡動物,所以,美國童軍便不十分需要那樣的教育規律了。但是美國是一個移民國家,兒童正處於美國化的進程中,對這些要想成為童軍的兒童來說,「善待動物」這一規則也就十分必要了。如果他們不想成為童軍,要使他們成為優秀的美國人,則需要花三倍的培養時間,童軍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增進每位兒童的個性,以便使他們成為更優秀和更幸福的公民;要使這些移民的兒童與美國兒童關系更為親密,那就應自然而然地在開展童軍社會服務的活動中,讓外來兒童與養育他們土地上的其他兒童融為一體。換句話說,他們就必須自覺美國化,這也正是美國童軍教育的價值所在。貝登堡的疑慮與分析表明,各國童軍必須與本國國情結合,並對此進行改造,童軍和童軍教育才能體現該國的價值,所以,童軍教育的「本土化」,是其傳播中不可或缺的一個環節。在此基礎上,貝登堡進一步指出,美國兒童在某些方面是不同於其英國同胞的,他們更機敏、更獨立,因此,他們並不需要英國童軍教育中那些培養個性的傾向,他們更需要培養自律、俠義和義務感。貝登堡的建議,為童軍教育的「美國化」提供了思路,所以,面對童軍這種外來事物,美國必須對其加以改造和吸收,方能讓它與本國文化和兒童及其組織的狀況相適合。

 

有種觀點認為,如果塑造兒童「品性」可以稱得上童軍教育的話,那麽美國的童軍教育至少可以追溯到19世紀70年代。在「品性塑造」活動中最成功的,要數美國青年會所舉辦的童子事業,而通過「叢林生活」來塑造兒童品性的實踐,理所當然首推美國的西頓了。根據貝登堡實地考察報道,在美國童軍成立之前,美國國內兒童組織有管理員約2500人,成員大約14萬人。這說明,美國在引進貝登堡童軍教育項目時,國內已經有了許多相應的童軍組織,所以,童軍教育落戶和紮根美國只是遲早的事。在這一過程中,芝加哥的出版商博伊斯(W.D. Boyce)起了重要的促進作用。1909年8月,博伊斯在倫敦迷路,一位英國童軍為其帶路並謝絕接受小費,「日行一善」的原則和「不受酬金」的行為,給他留下深刻的印象。在這位童軍的帶領下,博伊斯還拜會了貝登堡,並保證先在華盛頓特區的朋友中展開合作,接著在哥倫比亞區法律框架下,組建成立一個美國童軍組織。博伊斯回到美國,於1910年2月8日,聯合西頓、比爾德等許多兒童組織領袖,在紐約召開了來自全國兒童組織代表的合並大會,在哥倫比亞特區註冊成立了「美國童軍」( the boy scouts ofAmerica),從美國童軍成立過程來看,博伊斯在其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促成了國內原有兒童組織的真正聯合,並采取了童軍教育的原則和方法,實現了它們向童軍組織的轉變。

 

然而,伴隨「美國童軍」的誕生,許多聲稱自己為童軍的類似組織也相繼創建起來,其中主要有「合眾國童軍」( the boy scouts of the united states)、「全國童軍」( the national boy scouts)美國童軍」( the american boyScouts)。雖然這些全國性的童軍組織與先前註冊的「美國童軍」表面上看起來十分相似,但它們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強調軍事訓練,而不是作為公民準備的和平童軍訓練。隨後不久,「合眾國童軍」「全國童軍」被改造後並入了「美國童軍」。「美國童軍」也僅限於在紐約市範圍活動,並改名為「合眾國童軍」( the united states boy scouts)。由此可見,由於對童軍教育真實目的的錯誤理解,在美國童軍建立初期,童軍組織與管理比較混亂,但這種狀況很快得到了改變,從而促進了美國童軍教育的發展。

 

與各種教會關系密切是美國童軍教育發展初期的一個突出特點,據粗略統計,截至1915年,超過百分之八十的美國童軍都與當地的教會保持著重要的關系,所以美國童軍教育的宗教動機十分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