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軍教育在世界中的傳播概況

添加時間:2018-11-25      瀏覽量:0

軍教育一經誕生,就如雨後春筍般飛速傳播開來,並超越其他青少年組織,取得首屈一指的地位。由於各國實際情況不同,其童軍組織結合本國和本民族的特點,又采取了不同的民族形式和內容,童軍的美國化便是在這種背景下產生的。不過早期中國人已經看出了童軍教育民族化這一現象,「少年軍團之組織,實善於表示各國之國民性者也,如上述英、法、德三國之少年軍團,皆渾然包容教育、軍事之兩方面者,而俄國則軍事之色彩至為濃厚,若北美合眾國,則似偏重於自治市民之養成焉。」應該說,這種看法是很有見地的。當然,也有人對童軍教育的迅猛發展感到不解,「童軍自歐洲發起,經美洲傳布於亞洲,八、九年間,蔓延三洲,其無形之勢力,實不可思議」。雖然童軍教育飛速傳播的原因很復雜,當時,已經有人著重從童軍組織區別於其他青少年組織的特點角度加以了論述,但同時我們應清楚看到,英、美童軍教育,也是伴隨著兩國強的經濟、政治、軍事和文化力量彼消此長,向全球擴散,而傳到世界不同國家和地區。
 
按照貝登堡的設想,童軍教育主要針對英國的青少年,以激發他們的愛國主義精神,要把他們培養成保護英國的好公民,而並未想到該項教育計劃可以適合其他民族的男女兒童,在短時間內傳遍世界各地。實際上,早在童軍教育產生以前,在英、美、德等國家,就已經存在著各種各樣的青少年組織,如美國的「叢林印第安人」和「丹尼爾·布尼之子」,德國的「候鳥運動」,它們均先後於1910年、1911年采用童軍教育方法,而成為美、德各自的童軍組織。可以說,童軍一旦形成,便表現出了比其他青少年組織強大得多的生命力和同化力。貝登堡的主要貢獻在於,其標準化了青少年教育目的、內容、方法,並以運動和教育的方式使其他青少年教育組織顯得黯然失色。尤其1909年在倫敦舉行的童軍大會,該會不僅討論了童軍教育的宗教政策、童軍服裝、童軍集會歌等重大問題和決策,而且還得到了國王愛德華七世的高度贊譽。童軍的第一次大集會和在世人面前的大亮相,以其強調的愛國主義和培養「好公民」使得其為各國所接受,並得以廣為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