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军训与童子军

添加時間:2015-08-31      瀏覽量:0

       8月24日在某中學軍訓教官與師生發生的鬥毆事件竟然出人預料地轟動全國,一場對中國式軍訓製度的抨擊潮也洶湧而來。

  其實對包括學生在內的平民展開相應軍事訓練,並非當今中國首創,而是歷來有之。其中最負盛名的莫過於「子軍」(scouting)。作為目前世界上影響最廣泛的非贏利、非政府青少年組織之一,其創始人是英國爵士羅伯特·史蒂芬生·史密斯·貝登堡。初衷是針對當時英國青年道德墮落、體格羸弱的現象,以軍事化的訓練強健體魄、磨煉意誌,避免英國重蹈古代羅馬帝國滅亡的覆轍。1907年,貝登堡招募12名上層社會和29名下層社會的少年,在普爾港褐海島的森林裏組織為期兩周的訓練,主要學習射擊、偵察、追蹤、救生、急救和林中識路等技能,以培養下一代的集體觀念和騎士精神,「無論是屬於什麽階級什麽教派,無論在國內還是在殖民地都能使之成為好公民」。

  中國的童子軍製度產生也很早。1912年2月25日,嚴家麟在武昌文華書院創建了中國童子軍第一團。1926年,國民政府將中國童子軍節改為3月5日。同年,國民黨中央訓練部設立「中國國民黨童子軍司令部」,1932年「中國童子軍總會」成立,以蔣介石為總會長,戴季陶、何應欽為副會長。1936年向總會登記的童子軍人數已達20余萬。抗戰時期,童子軍組織遭到日偽嚴重破壞,1937年9月日本占領北平後,即明令布告取消中國童子軍組織。南京淪陷後,童子軍總會所在地亦被日軍改為神社。

  童子軍製度與傳統軍訓最根本和最重要的區別是訓練目標:童子軍製度在於通過使青少年習得相當的軍事技能,既可作為正規國防武裝的後備力量,更可進而培養下一代的騎士精神、集體意識和勇敢品質。而中國式軍訓重在全力營造高度整齊劃一到坐臥行走、嚴苛管理到每分每秒的內外環境,以培養下一代對製度、命令和權威的服從和敬畏,將來成為循規蹈矩的好百姓。並且,在組織者看來,讓易沖動的年輕人掌握軍事技術也是極其危險的。

  按照中國大陸軍隊一向宣揚和堅持的傳統作風,對官兵的訓練通常是「七分軍事、三分政治」,也是就是時間和內容安排上,軍事訓練與政治教育大約分為70%與30%,當然遇到重大課題的宣講任務,政治教育時間只多不少。而對非武裝人員的平民進行軍訓,其比例甚至可能達到「九分政治、一分軍事」。因此,中國式軍訓最為主要和最為經常的內容有三個:隊列、內務和唱歌。

  隊列訓練本源自歐洲軍隊,但在密集隊形被散兵隊形所取代後,隊列的價值和重視度在西方國家軍隊大大降低。倒是一些東方國家比如中國和朝鮮等如獲至寶,將隊列訓練視作最經濟、最安全、最易組織、最有感觀效果並最能培養受訓者服從意識的基本方式,將之發揮到極致,比如盛大空前的閱兵活動。因此,在對平民的軍訓中,隊列訓練所占比例最大,除休息日外每日都要進行,從單個軍人徒手隊列動作、班排隊列到閱兵式、分列式,幾乎要學完中國大陸正規軍人所有的隊列內容。

  內務訓練也就是在所有生活細節上整齊劃一,形象地說就是「方塊加直線」,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豆腐塊」的疊被訓練。內務訓練其實最早也來自歐洲軍隊,但同樣由於簡單、經濟、安全、美觀和利於管束,同樣被發揮到西方難以望其項背的境界。反對者認為這樣做實在是很無聊,而軍方則堅持說此舉是為了培養一絲不茍的作風和嚴謹細致的精神。當然,更有人說美軍並不需要疊「豆腐塊」,但軍事實力世界第一、實戰經驗最為豐富……

  唱革命歌曲已是政治工作的重要內容,並被作為向受訓平民展示主流道德價值觀、軍營文化等正能量的重要途徑。無論集合、站隊、行進、開會,都要做到處處有歌聲和拉歌比賽。

  當然,多數軍訓在最後會有一次實彈射擊,少數歷時較長的軍訓也會安排個別的單兵戰術訓練。但這些內容往往會盡力壓縮,因為需要動用武器裝備,無論是出現槍支損壞或丟失,還是造成訓練中傷亡事故,後果都是不堪設想的。

  相比中國式軍訓,童子軍製度以現代其他國家所實行的軍訓製度,內容可以說是天壤之別。比如印度就在中學和大學中開設國民學兵團的訓練內容:主要有射擊、駕駛、登山、滑雪、跳傘、野營和地圖判讀、軍用文書和野戰技能等。童子軍已發展為6.5-10.5歲的稚齡童軍(pre cub scout)、8-12歲的幼童軍(cub scout)、11歲以上的童子軍(boy scout)、14歲以上的行義童子軍(senior scout)、15歲以上的海童軍(sea scout)及空童軍(air scout)和17歲以上的遊騎兵童子軍(rover ranger scout),涵蓋整個青少年年齡段,甚至將軍事訓練拓寬到海、空軍等軍種和專業。

  其實,包括中國大陸在內的大多數青少年尤其是男性青少年都對軍旅抱有過非常強烈的崇敬和向往,甚至很多人在成年後還在癡迷於武器知識、戰史戰例、軍品俱樂部以及真人CS等軍事遊戲。但荒謬的是,很多這樣的軍迷認為:恰恰是軍訓將其對軍旅和軍隊的印象完全毀掉了。可以想象:一個成天被「許三多」式特種兵生涯所鼓舞、對各種武器如數家珍並時常幻想自己提槍躍馬、征戰沙場的青少年,被送到曾頗為神秘的軍營或軍訓基地後,卻每天穿著劣質、醜陋和不得體的迷彩服,象機器人一樣站軍姿、走齊步、踢正步、喊口號、疊被子,最後以「首長好」、「同誌們好」的閱兵式結束自己短暫的軍旅生涯,他會經歷怎樣的一個心理摧殘的過程。這其實也是很多新兵真正走入軍營後的感受。

  在今天,中國各級學校已經將軍訓作為不可推卸的政治任務,更願意讓這些桀驁不馴、不知天高地厚的娃娃們多吃點苦頭,學會服從和敬畏,以便於今後管教;而中國大陸企業家也很喜歡將手下員工送去軍訓一下,以便於以後施行軍事化管理,樹立自己至高無上的權威。但是,由於印象的落差甚至可以說是理想的破滅,很多青少年一入軍營就充滿了抗拒和輕蔑,而對於很多士兵(包括退伍轉服預備役並被當地武裝部招作軍訓教官的)來說,這些被訓的學生尤其是剛入校的大學生,正是在上一輪社會競爭中淘汰自己的對手,心中一樣是敵對和不滿,由此層出不窮地產生各種矛盾,自然是正常。

  客觀地說,有人的地方就會有矛盾,包括湖南的軍訓群毆事件;有男女的地方就會有緋聞,包括最近很多人說的軍訓教官與女學生發生戀情,倒不值得為之大驚小怪。但如果將視野放大到足夠高度的層面,認識到真正的軍訓製度包括童子軍,其實設計的本意是作為一個國家的預備役、準軍事武裝、正規武裝的補充力量,是一個國家和社會培養和礪煉下一代精神、意誌、體魄和品質的重要途徑,在這個時候,就更能探尋出其中的深層次原因了。

  在今天,面上貼的標簽與其中的內容、說的和做的很多是完全不同的。正如倒入冰桶的可能不是固態的H2O,而可能是亞克力。明白這點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