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麽是童軍運動—童軍運動的定義

添加時間:2016-02-20      瀏覽量:0

根據創辦人以下揭示的目的、原則與方法為定義,軍運動是一個誌願參加的非政治性而具教育性的青少年運動,任何人皆可參加,不受出身、種族與宗教限製。

 

童軍運動內容豐富,難以用短短一句話便涵括。意識到此點,上述定義特別強調童軍運動應該遵循創辦人貝登堡勛爵(LordRobertBaden-Powell)對目的、原則與方法的構想。本文將在後面的章節中逐一詳細闡明。而定義中一些能反映童軍運動特質的主要字詞於下文作簡要解說。

 

定義中的「運動」(Movement),是指朝向同一目標進行的一連串有組織活動。因此,所指的運動,必須包括既定目標,並且以有組織的形式進行。

 

「誌願」(voluntary)的童軍特質指參加童軍的成員,不論青少年或成人,都是出於自願的、並且願意遵守童軍運動的基本原則。

 

作為一個具教育性的運動,童軍是「非政治性」(non-political)的,這是指童軍組織不介入政治活動政黨製度爭議。非政治性這個特質是各國童軍組織成立的憲製性要求,並且是童軍運動的基本特質之一。但是,這個定義並不意味著將童軍運動與成員對國家的政治認同徹底分割。首先,童軍運動誌在培養具責任感的公民,將對一個國家的政治認同屏棄於外,是難以貫徹良好公民教育的。其次,童軍運動所根據的眾多基本原則,例如基本法製與信念,都規範了參加童軍的成員的政治取向。

 

童軍被定性為一項「教育性」(educational)運動。由童軍的本質與及它在各方面的發展來看,這是無可置疑的。

 

廣義來說,教育可以定義為「培養一個人全面發展潛能的過程」。童軍因此應該與純粹的文娛康樂活動有所區別。縱使童軍活動有很成份包括文康活動,但是這些活動往往被認為只是達成目標的方法,而並非目標的本身。

 

「教育」也應該與學習某種特定知識技能的過程有所區別。正如上述有關教育定義所指,教育意味著智能的發展,「學習怎樣求知」(Learningtoknow);態度的發展,即「學習怎樣處世」(Learningtobe);而學習某種特定知識技能只是其中「學習怎樣去做」(Learningtodo)。然而,這兩個觀點是以童軍運動為基礎的,讓青少年獲得某種特定知識技能是達成童軍目標的方法,方法的終極就是教育。

 

用創辦人貝登堡勛爵的話來說:「童軍訓練的最重要目標是在教育青少年,而不是指導他們──不要忘記,是教育青少年,也就是說,引發青少年主動地自行學習,從而啟迪他們建立個人品格。」

「教育」一詞,一般人通常會將它與學校製度聯想在一起,然而,學校教育只是教育形式之一。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的定義,教育可以分為下面三種不同形式。

 

一、正規教育

具有等級製度結構,依時間畫分級別的教育製度,例如由小學逐級升至大學。

 

二、生活教育

任何一個個體透過日常經驗、環境習染或任何渠道而達成的態度、價值、技能和知識的終生學習過程。

 

三、非常規教育

正規教育以外,為特定受眾和學習目標而設的有組織教育活動。

 

童軍即屬於最後一種的非常規教育,因為它就是一個在正規教育製度以外進行,而且有特定教育目標和受眾的有組織機構。

 

童軍的對象是青少年,是一個屬於青少年人的運動,成年人在其中的角色只是協助青少年達成童軍的目標。童軍的年齡界線十分寬松,並無嚴格與固定規限,各個國家的童軍總會可以視本國的不同情況自行取決。任何人士皆可參加童軍,不分出身、種族、階級與宗派。因此,童軍運動的一個最基本誡條就是不得存有任何歧視。凡是願意接受童軍目的、原則與方法的,都可以參加。